全部评论: 0条
纳金网艺家人设计师——孙晓曦
孙晓曦,知名平面设计师、书籍设计师,曾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新知》杂志设计总监。深圳平面设计师协会(SGDA)会员、中国出版协会装帧艺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作品曾获东京TDC提名奖、纽约TDC优异奖、德国红点传达设计大奖Best of the Best、澳门设计双年展金奖、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美国Communication Atrs优异奖等。2016年被《新京报》授予“年度致敬书籍设计师”称号,作品连续入选《亚太设计年鉴》,《中国设计年鉴》等。作品在北京、上海、纽约、东京、柏林、深圳、台北等地展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电子书成为了碎片化时间的最佳阅读工具,这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纸质书籍的销量。阅读方式的变化也使得读者对纸质书籍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期我们带你走进知名书籍设计师孙晓曦,他的书籍设计总有一款适合你。
孙晓曦作品:“扯皮:左小祖咒谈话录”
谈及电子书潮流的影响,孙晓曦告诉我们,当今部分人买书会偏向于收藏,纸质书需要精心地保存,这对设计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有电子阅读之前,很多人不是非常注重书籍设计,他们更关注的是内容,但是现在内容似乎不是那么值钱,因为很多地方都可以获取到内容,转而大家买书更多的会关注书的整体结构。”
也因此这时候需要设计师有不断地创新型想法,在材料上有新的尝试,从而推动图书的销售量。图书的销售推动了,读者也相应地不断往前走,这是候反馈给设计师的信息就是要更加创新。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设计师需要在商业环境里发挥自己的工作与特长。
与其它类型的设计相比,书籍设计和包装设计比较相似,都是在立体层面上进行创作,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它们各自的诉求上。包装设计偏向于商业化,它是为某一个品牌服务,很大目的是为了宣传品牌,推动销售。书作为一种商品,出版社也期望在市场上达到畅销状态。不过书籍有作者这个因素在其中,但包装没有,包装只需要精致的外观,中间不存在太多的交流,而交流却是书籍设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孙晓曦坦言,在为一本书做设计时,一般不会把书看完。他解释说:“设计师和作者的思路其实是不一样的,如果看完了一本书,你可能会陷入到作者的思路中去,作为读者会被作者带着走。但是设计师是做视觉工作的人,我认为设计师需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如何去获取文章结构和内容?怎样确定设计形式和结构?这时候交流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和编辑的交流,也有和作者的交流。在孙晓曦看来,设计师不能只是一本书印刷末端的工作者,而更应该是整个过程的参与者,这样也才能保证作品的唯一性与创造性。
孙晓曦作品:“建筑改变日本”
“有的人做书籍设计只是在做一个漂亮的外观,而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内容和外观兼顾。”好的设计外观是一本书的画龙点睛之笔,而图书市场虽然繁荣,但却也浮躁,很多设计相互抄袭,失去底线。在这样的环境中,孙晓曦始终坚持对内容的挖掘,使内容形式相统一。
作为平面设计师,近年来他活跃于大众图书出版领域,其书籍设计作品在业界受到广泛赞誉,为王小帅、冯唐、蒋方舟、张艾嘉等文化领域知名人士设计图书,以设计推动图书领域的设计与审美水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问起在书籍设计中如何挖掘创新点,孙晓曦介绍说:“一本书想要有创新,设计师需要全方面参与,所以直到现在,每一个选题出来,我都会跟编辑一起探讨,甚至我也会充当一部分编辑的角色,这样才能全局地把控一本书,才有可能从内容开始创新。”
交谈过程中,他向我们例举了获得“中国最美的书”荣誉的书籍——《薄薄的故乡》。“一开始也是一个常规的流程,作者写好了稿件发给出版社的编辑,后期工作都由出版社跟进完成。刚好这本书的编辑有和设计师合作的意识,一开始就找我探讨如何让书变得特别一点。于是我们开始和作者一起开会,讨论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通过了解,我觉得作为一本私人的回忆录,需要作者添加一些更加个人化的东西,所以我想出了手写的方式。”孙晓曦分享说。
孙晓曦作品:“薄薄的故乡”
手写在平面设计中是一个常用的手法,但是他的手写不仅仅是装饰性的,最关键的还是从内容出发,让作者去批改自己写过的文档,用手写的形式呈现。除了视觉上的功能以外,也引发了作者自己另外的想法,这是目前国内图书设计的首创。
当前除了正在进行的图书设计项目,他也在做品牌包装、空间设计项目。“书籍设计是我工作的其中一部分,今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兼顾品牌设计。坦白说,图书设计报酬确实很低,设计费回收周期特别长,即便这样,在图书设计中我还是会坚持我该坚持的。在设计中如果你不指望他能挣钱的时候,作品反而更纯粹。”孙晓曦说。
孙晓曦作品:“搜神记”
Q&A
Q:您在做书籍设计之前会做哪些工作呢?
A:设计的元素首先从内容出发,我需要知道这本书大概写了什么,文字中或者作者本人反应出什么气场或气质。根据这个我再去寻找相应的素材,去扫描一些图片或者去拍摄和手绘,主要还是从内容出发。
Q:与包装设计、海报设计等平面设计相比,图书设计有什么独特之处和难点呢?
A:我做的书大部分是大众出版物,一般出版社在成本上控制得很严格,这个和包装不一样。一般是品牌企业才会做包装设计,为了推广产品可能会有很大的预算在里面。但是出版社生产书,利润比较低,一本图书的标价一般不会超过七八十块钱,通常一本书的定价是在原价三四十块左右。所以说包装设计,在品牌有足够投入的情况下,我们用的工艺、印刷的材质,都是可以提升好多个档次,而图书在预算上受很大限制,又需要好的效果,这个就比较另设计师头疼。有时候某一种装订方式和材料非常适合内容,但因为成本价格的原因我们只能选择放弃,所以作品出来之后可能没办法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这就是一个难点。我之前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在平衡这个方面,预算成本和设计成本之间的关系。
孙晓曦作品:“包装设计:「味馆」湖南四味”
Q:平面设计作品您认为抓住受众眼球重要还是表现美感重要还是表达思想重要呢?三者需要如何权衡?
A:前两个是一样的,有了美感之后就会吸引眼球,但是作为书来说,思想性也是同样重要,因此这三个其实没有什么主次之分。书的最核心的东西就是思想,需要传递作者的思想,设计师需要思考如何在传递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思想。
Q:我们发现您的很多作品运用了很多文字很几何图案,这是您的风格吗?为什么会喜欢这类元素?
A:不是我的风格,几何图形是平面设计最基本的要素,文字也是。作为中国设计师,是有很大优势的,但是比较遗憾的是,现代汉字在简化之后和传统有些割裂,包括美感、语义的割裂,但是我觉得这个不能成为避免使用汉字的理由,其实还是有很多可能性的。
为什么会经常使用图形?因为在很多时候书的思想和作者的想法是比较抽象的,抽象的东西你很难有具体的形象去表现。比如在写小说,小说是通常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如果把一个非常固化的形象放在书上,反而会影响读者的想象,可能会损害小说的内涵,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会选择抽象的表达方式,给读者多留一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