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金网

标题: 昔日3D领头羊重注市场基因 [打印本页]

作者: lut_456    时间: 2014-5-20 09:01
标题: 昔日3D领头羊重注市场基因

Img399775796.jpg Img399775798.jpg

  20年前,华中科技大学快速制造中心研发出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D打印机。次年,转化该技术的武汉滨湖机电技术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滨湖机电)成立。

  如今,这家全国最早的3D打印企业,却面临被一家刚刚注册登记的新企业—武汉华科三维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科三维)收购的尴尬。

  昨日,记者在武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官网上查询得知,华科三维的成立日期为2014年1月10日,工商登记核准日期为2014年5月13日。

  为何最老的3D打印明星企业会被一家“刚出生”的公司收购?

  先机得而复失

  今年1月7日,上市企业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为迅速实现3D打印技术产业化,由武汉华中科技大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华中数控等5家公司,共同组建成立武汉华科三维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科三维),实施华中大3D打印产业化项目。新公司成立之初,拟投入1500万元资金用于收购或置换原滨湖公司的股权。如果未能收购滨湖公司51%以上股权,新公司将会放弃收购。

  “目前,滨湖机电很多股东已同意出售股份,团队正抓紧与剩下的股东完成洽购。”华中科技大产业集团董事长童俊说,并购重组会被强力推进,“滨湖机电已没有能力把3D打印产业迅速做强做大”。

  实际上,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快速制造中心、最早进行我国3D打印技术转化的滨湖机电,无疑是一颗“产学研”明星。

  1995在北京国际机床展览会上展出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D打印样机后,滨湖机电在2000年后进入新产品高产期:2000年研发出第一台选择性激光烧结样机,2001年实现销售;2004年研发出第一台紫外光固化打印机;2006年研发出第一台选择性激光熔化打印机;2008年研发出第一台投影光固化打印机。

  不过,滨湖机电此后再没有基于新原理的打印机问世,多在打印台面尺寸上、材料的多样化及打印精度上进行创新。

  “相比3D打印产业这两年的火热,滨湖机电发展慢了。”童俊评价。据统计,2013年,中国3D打印市场已达到约10亿元,是2010年市场规模的10倍。而滨湖机电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1500万元,比2010年增加400万元。

  缺乏市场基因

  10年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创造的”,“请记录你为公司辛勤劳动的身影—打卡”。

  在滨湖机电不大的厂房里,贴着这样两条标语,宣示着管理者的关注重点。

  “这些标语都是我想的。”滨湖机电总经理周建国坦言。2012年,滨湖机电试图启动改制,首次外聘职业经理人。当年10月,周建国走马上任,怎么让员工按时上班、习惯打卡竟是他的头号工程。

  周建国列举的“不市场化”反映在方方面面。员工上班签字作数,长期不来公司的研发人员继续领工资,工资与业绩不挂钩,产品研发不考虑市场需求,产品卖出去后不追踪客户反馈,客户反馈了不作为……

  “就算有再多的外部支持,企业内部没有完善的市场化管理,也是扶不起的"阿斗"。”周建国更愿意从内部找原因,来理解此次的被收购危机。

  两年来,这位滨湖机电的第一位职业经理人建立了一些制度,如考勤制度、办公会制度。“但离一个真正的市场化企业还相去甚远”。他说,“员工还没有真正把市场当作自己的衣食父母,真正做事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学校实验基地的色彩浓了一些,关乎公司的决策往往也需要学校高层拍板。”

  事实上,滨湖机电有意识地引入产业资本和现代化公司制度始于10年之前。深创投曾于2003年投资滨湖机电,占有51%股权,但最终于2011年选择退出。

  “作为大股东,我们对公司的掌控却异常艰难。”深创投湖北片区总经理刘敏回忆。深创投曾尝试过改制、改聘总经理、派驻财务总监等方式为滨湖机电注入“市场基因”,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深创投任滨湖机电大股东8年间,没有分过一次红利,甚至要召集一次股东会也颇为艰难;公司账目与教师开销混杂,财务监管很困难,派驻的财务总监提早离职。”

  而在2007年至2012年任滨湖机电总经理的蔡道生看来,没有对企业领导层的经营业绩考核,没有对研发人员明确的责、权、利关系,是滨湖机电难以市场化的原因之一。

  “很多重要决策都没有征得公司董事会的同意。”蔡道生直言,如果公司的命运都由学校主导,就算公司内部建立再多的市场化制度,也只是“伪市场化”。

  收购志在必得

  “双面”史玉升的奇妙转身

  “一家刚成立、还没有任何业绩的公司收购一家老明星企业,这种现象十分罕见。”业内人士指出。

  同时,在收购还未完成的情况下,上市企业提前披露信息,似乎“志在必得”。

  那么,华科三维收购滨湖机电的豪情和底气在哪儿。

  “3D打印产业很有可能在两年内完成洗牌,如果武汉未能跟上趟,很有可能被甩出第一梯队,甚至如诺基亚、柯达一样突然死亡。”蔡道生不无担忧地说,近年来世界3D产业突飞猛进,让武汉时不我待。

  新成立的华科三维能够有实力做3D打印吗?

  记者在华中数控的公告里可以看到,武汉3D打印的学科带头人史玉升代表团队专利作价出资1200万元,占华科三维注册资本的20%,是公司第二大股东。有意思的是,史玉升同时是被收购方—武汉滨湖机电技术产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同时,他还是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史玉升领导的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快速成形中心科研团队,被认为是国内3D打印五大顶尖科研团队之一。

  但在滨湖机电的平台上,团队已经分崩离析—“现在老师们都不怎么来公司了,只有领导来视察时才过来。”滨湖机电办公室的一位女士说,目前公司负责技术的是一名在校博士后。

  曾在滨湖机电负责研发工作8年的莫健华教授说,从2007年后就不怎么去公司了,不管是从身为教授的职称压力考虑,还是从个人收入的经济动力考虑,滨湖机电都失去了吸引力。他虽然名义上拥有公司超过2%的股份,但从没有被通知开过一次股东会,没有获得过一次分红。

  勾勒全新蓝图

  期待武汉3D打印重生

  期待武汉3D打印重生

  那么,在新的机制下,史玉升率领的科研团队是否能够推动武汉3D产业重生?

  按照华科三维的计划,该公司拟购买东湖高新区未来城的150亩土地,建设3D打印产业园,拟建厂房1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主要产品包括金属零件3D打印产品、桌面型喷头打印产品、全印制电子打印产品等,预计到2018年可实现营业收入4亿元。

  蔡道生认为,从长远来看,能否避免滨湖机电走过的弯路,是武汉3D产业成败的关键。

  “华科三维将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公司,会聘请职业经理人。”童俊说,华中科技大学以知识产权入股,保障了公司经营的合法性;产业集团是小股东,不会干预公司的运作,只负责促成此事。

  表示自己身份有些尴尬的史玉升则婉拒了记者的采访:“这事学校在推动,尘埃没有落定前,我不便发表评论。”







欢迎光临 纳金网 (http://old.narkii.com/club/) Powered by Discuz! X2.5